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四次学术年会在济南召开

实时动态     2023-05-15 15:31:24

急危重症背景板_副本.png


       2023年5月14日,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四次学术年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副院长肖伟,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军,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秘书长高亚莉,副秘书长安祥美,儿童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孙正芸,主任委员靳有鹏,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及来自全省各级妇幼机构及医疗机构的学员70余人参加了会议。


靳主持_副本.jpg


主任委员靳有鹏主持开幕式


肖伟_副本.jpg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副院长肖伟致辞


王军_副本.jpg


       王军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议题。儿童急危重症医学的建立与发展在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中的重要性更加日益凸显,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难事件及儿童急性传染病疫情暴发(手足口病、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儿童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学术会议等,为我省儿童急危重症医学专业的同道们搭建了一个互相沟通、相互学习的平台。希望大家趁势再起航,精彩御未来,推进儿童重症医学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为我省的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合影_副本.jpg


       开幕式后即开始第一届四次年会,本次会议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精彩授课。


钱素云_副本.jpg


       钱素云教授(线上)指出: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不容忽视,需要警惕RSV感染引发的重症,尤其是肺外并发症,RSV相关性脑病病情凶险,可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需要早期识别,随着医学的发展,RSV感染预防和治疗进展需要关注。



       陆国平教授在授课中强调需要警惕脓毒症休克,不能只以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来界定,而应注重循环血量是否满足组织的代谢需求。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的合用,可能是感染性休克最理想的血管活性药。对于脓毒症休克,要早期识别,快速稳定循环,积极抗感染,重拳出击,平衡免疫炎症,进行脏器支持。



       刘春峰教授(线上)针对PICU内的遗传代谢病进行精彩授课,随着对遗传代谢病认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在儿科重症监护室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危重症状的该类疾病。IEM 可表现为急性代谢性急症,引发严重并发症、进行性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是死亡。IEM儿童的最佳临床结局取决于医生意识到代谢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评估以及转诊至擅长评估和治疗此类疾病的中心,延迟诊断可导致急性代谢失代偿、进行性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遗传代谢病在 PICU 并不少见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以挽救生命、改善预后常规疾病不能解释时要注意遗传代谢病可能。生命支持及代谢危象处理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柏振江教授(线上)在授课中提到,训练有素的团队是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重视耐药菌发生的高危人群;感控从心到身,不能有任何疏忽,包括护工人员;了解菌,了解药,了解流行趋势;联合行动,从临床到院感、微生物和药剂科。



       李晓莺教授从遗传代谢性疾病诊疗进展方面进行授课,急性代谢危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症状缺乏特征性,病情重,进展快,临床识别低。存在很多诱发因素,低血糖是最迅速反应代谢失衡的指标。尽早留血样送血串联、尿有机酸分析、类固醇谱、酶学。争取进一步获得有价值的珍断线索,做到早识别早处理。



       丰秀静教授介绍了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变,失控性炎症和内皮屏障阻断是其典型标志。TLR7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重症病人的血清中高表达 miR -146a,体外给与 miRNA -146a引发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导致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敲除TLR7保护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改善了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李纬_副本.jpg


       李纬主编在授课中提到,努力提高医学论文的格局,严守政治底线,加强科研论文内容政治敏感性。医学论文的特点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应用性,再现性。



       靳有鹏主任就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比较,结合实际病历,讲解如何进行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选择,对比了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利与弊,从而选出对病人最有利的通气方式。



       王世彪教授(线上)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常规治疗和研究进展进行讲解,俯卧位通气对于ARDS非常重要,做好评估。积极控制原发病是遏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展的重要措施。俯卧位通气适应症、禁忌症。在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改善ARDS,帮助重症病人调控好液体平衡。



       主治医师刘琳通过讲解实际病例,仔细发现血管内溶血,最终考虑为药物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提出谨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PCT 作为一个感染性疾病的监控指标已经得到极大的认可,在感染、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脓毒症判断及抗菌药物使用指导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PCT 是早期诊断脓毒症的一种有用的生物标志物,但结果必须在病史、体格检查和微生物学评估的背景下仔细解释。



       韩婷主任从甲流合并葡萄球菌感染的患儿讲起,提示对临床医生高度怀疑的流感样病例,可早期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多重PCR 核酸检测、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可以帮助尽早明确病原,指导精准治疗。患儿救治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识别了流感,并认识到可能同时存在革兰阳性球菌的混合感染,从而给予了及时、正确的针对性治疗,这对于危重症病例尤其重要。



       刘子英主任从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进行分析,剖析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从而选择针对不同患儿最合适的血液净化模式。



       主治医师信晓伟结合病历,提到面对重症感染,重拳出击,积极查找病原菌,有效针对治疗,积极抗感染,但不仅限于抗生素,彻底清创以及充分引流非常重要,加强多学科合作。


专家点评.jpg

专家点评


主持人风采


靳总结_副本.jpg



       主任委员靳有鹏作会议总结:会议的顺利召开,感谢协会领导的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委员的积极参加参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基础研究,加强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年轻医生不断提升技能,更好的为全省儿童安全、健康服务。